★ 2015年《紐約時報》年度10大好書、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
★ 2015年《出版人週刊》、《科克斯書評》、《衛報》年度選書
★ 2015年科克斯文學獎決選入圍作
★2019OPENBOOK好書獎-翻譯書得獎
【博客來內容簡介】
露西亞.柏林從1960年代起開始創作,畢生發表了70餘篇短篇小說,卻一直到她逝世11年後,選集《清潔女工手記》出版,才真正聲名大噪,獲得遲來的矚目。本書收錄其最精彩的43篇作品,在美國問市第二週便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榜,短短數週內便超過了作家生前的作品總銷量。書評讚嘆柏林為「你從未聽聞過的最優秀作家」,更將其與短篇小說名家瑞蒙.卡佛、理查.葉慈、喬治.桑德斯相提並論。
《清潔女工手記》的許多故事發生在美國社會生活的最邊緣:西德州、新墨西哥州內陸沙漠、加州奧克蘭的貧民區,甚至擴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城、智利。從深夜的自助洗衣店、擠滿老人與女傭的公車、勒戒中心、急診室到拖車屋,從與酒癮掙扎的母親、穿戴背部矯正支架的孤獨小孩、過著波希米亞生活的爵士樂手、懷孕的青少女到遲暮的老人,都是柏林著眼的對象。尤其,對於清潔工、護士、總機、代課教師、文書職員等在文學作品中備受忽略的藍領、粉領女性勞動者的生活世界,有著難能可貴的細膩洞察。
柏林以鮮活的口語式風格、銳利的幽默妙語,刻劃出平凡日常中奇蹟般的人情物事,在疲於奔命的現實中,捕捉一瞬間降臨的頓悟、救贖,與詩意,或者在輕描淡寫之際拋給讀者一句戛然而止的殘酷扭轉。
開篇的〈安賀爾自助洗衣店〉裡,敘事者在貼滿戒酒標語的洗衣店裡枯坐等待,從鏡子中發現身邊的男子在看她的手,促使她以全新的目光注視自己的雙手,「老人斑、傷疤……我在自己的手掌裡,看見孩子、男人們和花園」。而後,她與這位印地安老人在衣物旋轉的洗衣窗口前,日復一日的漫長等待中,交會出意想不到的情誼。
〈清潔女工手記〉則是透過一位清潔女工的視角,以她工作往返搭乘的公車路線為軸線,將她清掃的各個雇主的家、奧克蘭的城市即景與個人回憶巧妙交織剪裁,不時穿插給清潔女工的幽默建議與犀利的社會觀察,像是:「讓他們知道妳做事很徹底。第一天,所有家具歸位的時候都要擺錯」,卻在看似絮絮叨叨的片斷中,漸漸揭露主角心中深埋的傷痛。
柏林之所以傳奇,除了被埋沒太久的天才,更在於這些故事具有濃厚的自傳性色彩。她一生漂泊,68年跌宕的經歷足以讓一般人活上好幾輩子。她的父親是礦業工程師,因此從小在美國阿拉斯加、中西部的採礦小鎮輾轉遷徙;二戰期間投靠德州外公家,在受虐陰影中度過孤獨的童年;戰後移居智利聖地亞哥,過著奢華的異國特權生活。她經歷50年代紐約市的波西米亞浪蕩,70年代在奧克蘭擔任急診室護士……至32歲已經有過三段婚姻,獨自養育四個兒子,並且長年與酒精成癮搏鬥掙扎。她不凡的人生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,書中描繪的職業多半是親身擔任過的工作,我們可以發現,某些角色、場景會重複出現,許多人物可能是不同生命階段的同一個人,篇篇看似獨立的故事,實際上連綴成相互映照指涉的小宇宙,屬於露西亞.柏林的記憶意識流。
柏林,始終非社會主流的「局外人」視角,更賦予作品獨特的力量。她與卡佛雖然都描繪貧窮、酗酒等艱難的處境,但相較於卡佛式人物往黑暗疏離的向下墜落,柏林的故事更像在泥塵中向上開出堅韌的生命之花。對於一輩子流離的她而言,虛實交織的小說世界或許才是她不斷追尋的歸處,她真正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