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質:藺草 布料
設計理念:在大安溪的夜裡,石虎不是走路——牠是潛行。牠的斑紋不是裝飾——是地景的密碼。這件作品不是圖案的堆疊,而是一場視覺上的追蹤遊戲。
我們從溪流的曲線開始,像在地圖上描繪一條秘密路徑。再把石虎的豹斑圖騰編進藺草裡,讓每一個交錯的節奏都像牠在林間閃現的身影——忽遠忽近,忽明忽暗。
你看得見牠嗎?也許看不清,但牠一直都在。
材質選用傳統藺草,拼接出山石灰的靜默、溪水藍的流動、虎紋黃褐的野性。這不只是色彩,是一種土地的語法。作品可以是牆掛,也可以是服飾或裝置——讓石虎的紋路走進你的生活,潛入你的日常。
這是一場三方對話:自然的節奏、野性的記憶、人為的手工。在每一道紋理裡,我們不只是織出一隻石虎,而是織回一種與環境共振的可能。
使用情境:「老師,這盞燈為什麼有斑斑點點的紋路?」
「你看得出來嗎?那是石虎的斑紋喔。
牠們住在山裡,晚上才出來活動,身上的花紋就像溪邊的石頭一樣,可以幫牠們躲起來。」
「那燈光為什麼忽明忽暗?」
「因為這盞燈是用藺草編的,光會從縫隙裡偷偷跑出來,就像石虎在林間閃來閃去一樣。你走近一點看,紋路會跟著你移動喔。」
「哇,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!」
「對啊,這就是我們和自然的對話。這盞燈不只是照明,它也在告訴我們:石虎還在這片土地上,只是我們要學會用心去看。」
這件作品適合放在兒童空間、教室或展覽場域,透過光影與紋理的互動,引導孩子認識台灣原生動物與自然環境,也讓藺草工藝成為生活中溫柔的教育媒介。
得票數
活動排名
投票未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