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2019OPENBOOK好書獎-美好生活書得獎
【博客來內容簡介】
‧許多掛「泰」字的餐廳,其實賣的是滇緬菜?
‧以酸和辣著稱的東南亞料理,到了十六世紀才開始使用「辣椒」?
‧月亮蝦餅是台灣研製,而且從台灣紅到泰國!
‧馬來西亞古都麻六甲,是一種台灣也嚐得到的果樹名稱?
‧荷蘭為何以今日紐約曼哈頓區,跟英國交換了香料?
‧東南亞吃蟲的美食文化,竟是因為饑荒?
‧泰式料理、越南餐廳、緬甸小館、印尼簡餐,又是怎麼來到台灣呢?
‧香辣下飯的打拋原來是植物名稱,而不是一種料理方式?
‧鄭和下西洋時所嚐到的沙孤,是我們今日熟悉的何種甜點?
‧甜點摩摩喳喳裡半透明的果肉,不是荔枝而是來自熱帶的亞答子?
‧酸甜的羅望子,是元代古書《真臘風土記》中的「咸平樹」?
在台灣各地的巷弄裡,隱藏著各種異國風味:泰式料理、越南餐廳、緬甸小館、印尼簡餐……都可以找到十分道地的小店,令人垂涎。這些餐廳看來似乎都營業許久,很可能都超過十年了。而且老闆往往都是來自該料理的發源地,操著厚重的口音。此外,還有那些擺在東協廣場、華新街市場、忠貞市場等地菜攤上的陌生商品,是所謂的新興東南亞香草或是蔬果。這些國家的菜色,究竟何時,又是怎麼在台灣落地生根?
如果說味道是開啟人類記憶的鑰匙,那麼家鄉料理就是減緩思鄉情緒的良方。為了能在異地品嚐故鄉的味道,早期新住民從家鄉帶來少許容易繁殖的香料植物與蔬菜,像種花般,用花盆栽植在陽台、屋頂,或院子裡。數十年來,早已透過飲食,從越式、泰式、緬式、印尼料理中,悄悄地融入了你我的生活,成為台灣文化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。
印尼跟菲律賓餐廳怎麼點菜,進階版的越南美食有哪些?緬甸料理竟披著泰式料理的外衣?胖胖樹將從東協各國的美食與歷史文化講起,再回到台灣各地代表的東南亞市集、聚落,尋找東協的滋味。全書穿插一百多種植物圖鑑,介紹這些東南亞蔬果與香料的生態特性與食用、運用方式,希望從市場、田裡與餐桌上,一一跟大家分享,他如何從美食與植物的角度認識東協。
【名人推薦】
藉由胖胖樹嚴謹的考究、豐富的學識及流暢的文筆,《舌尖上的東協》無疑打開了我們另一個視野,因此樂於向大家特別推薦!──王秋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
《舌尖上的東協》深入考察和東南亞移民、移工相關的植物與食物。可貴的是,內容不是學究式的教科書紀錄,而是處處流露著人道關懷與歷史縱深。──張正 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」創辦人
我可以大膽地說:「沒有閱讀過王老師的著作,不能說您已認識了東南亞。」──葉玉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