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受工業城市形象束縛,除了空氣骯髒、水質不良等刻板印象,高雄還被稱為「文化沙漠」。雖說高雄積極尋求轉型,除愛河整治、光點城市等,美化不少。過去傳統熱鬧的商圈,也因為城市的成長發展而創造出新興人潮聚集點,例如:棧貳庫、駁二、巨蛋商圈、瑞豐夜市、鳳山文山特區等…。除此之外也努力興建國際會議中心、水岸輕軌、流行音樂中心、新圖書館、遊艇中心...等。
但如今高雄大型企業家族化、經濟成長率、人均收入等,人均所得減少、工資減少、人口外流、新興企業沒有進駐,還是借貸最高的城市! 從過去高雄港是全世界第三名,經過20年已經掉到十幾名。
台灣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亟需改善! 像這樣轉型美化帶來的似乎只有舉債。
隨著台灣的服務業轉型,金融、行銷、廣告等行業在台北匯聚。高雄居民卻只能依賴製造業,而製造業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後,高雄面臨的產業轉型:觀光業。
但高雄增加的就業人口多為低薪的底層服務業,而製造業大量外移,路竹科學園區發展不及南科,甚至使高雄更難就業。許多人面臨著被迫北上的命運,因為在南部,許多產業相形之下極為缺乏,出版業、廣告業、會計業往往只有台北才有。尤青年人才外移嚴重,離鄉背井,成為這一代高雄人共同的記憶,台北的高昂房租,成為高雄人共同的傷痛,而高雄留下的,除了一批批遊客,還有什麼呢?
政府應積極改善困境。例如產業升級、全球競爭和網路經濟,除爭取預算也需積極增加經濟建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