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ances Kuo
走訪士林之所見所聞所感
打從民國58年來臺北成家立業時,直覺士林一定是個知識份子聚集之處,經過半世紀的求證一一得到答案。
猶記得初來士林,適逢中秋節,為了去採買「郭元益餅舖」的「米香」、「月餅」,走在紅磚道上很稀奇地看到好幾攤婦道人家很賣力地替新嫁娘「挽面」,又叫「絞面」。據說這種「開臉」的美容,為要討吉利,這種巧遇和以前在臺南故鄉所見相似,地域雖有南北三分,但習俗落差不大。
又回想有次校外教學,順路參觀外雙溪東吳大學,在校園裡看到已故石超庸校長的衣冠塚,塚上刻著:「我不是來奴役人,乃是來服務人的。」據說石校長11年任內對該校最大的貢獻是:辦學受到教育部的肯定,輾轉「由法學院」改制為完整的「大學」,在東吳校史上樹立了「願為首當作僕人」的理念,這和馬太福音20:28「正如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……」的主旨不謀而合。此為一行人同遊校園憶故人,緬懷先賢的篳路藍縷所得的啟示呢!
再來是參觀故宮。展品中人氣最旺的文物是翠玉白菜,它是利用翡翠天然的色澤雕出的白菜,由於白菜音近「百財」,又有「清清白白」的美意,倍受皇室及民間喜愛,也是宋畫被視為教科書般的神品。 再來就是和名度最高的「肉形石」,稱得上鎮館之寶,來自一塊自然生成的瑪瑙,經工匠加工鑽孔及染色而成,酷似「東坡肉」看起來引人垂涎。還有值得一提的是「核舟」。它是橄欖核雕成的,以徑寸果核雕製蓬船,船載8人,各具逼真形態。因船前面放了一個放大鏡,所以船夫、船客、童僕及對聯可一覽無遺,這些工藝品令人嘆為觀止,入寶山果然滿載而歸。
之後又去「陽明書屋」。這裡有隱密綠色,可欺敵,具有軍事功能,更有密道、站崗、直昇機可起降,為了保護元首。現為遺蹟。又說民國41年,為了接待外賓而蓋了「圓山飯店」,一時成為地標,現在利用假日也可去尋幽訪勝。
老總統把人生最好的歲月留在臺灣,他很禮遇文人,像閻錫山、張學良、林語堂、張群、錢穆、張大千,從這些賢達可見到中華文化的資產,值得我們後輩開發探索,去活化傳承共學。
自從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,使士林不斷地閃閃發光,這裡名人薈萃,整個環境的地景,包括陽明山花季、北投溫泉、國際觀光夜市、「官邸」各種花卉展、新鮮野菜,都引來不少觀光客。每當覽勝走累了更可再回到「郭元益糕餅舖」小憩敘舊或喝咖啡聊是非,牽引很多人的情感連結。總之:士林有美食、古蹟,如以前國大代表開會處「中山樓」,很能展現中華文化的持色。
士林經日治及國民政府的努力栽培的「根」,展望未來能繼續開花結果,再現具有時代價值的提升力,使其風華貌更雋永,引人入勝。